社會通識︰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

社會通識︰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 通識教育課程 | 授課語言:中文

🌏 課程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the global community.

🏛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we inherit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bsorb the essence of global cultures, pursue advanced scholarship,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serv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contribute to national development.

🎓 教育目標與核心素養

  • 校教育目標:培育具備人文底蘊、專業實務與社會責任的現代公民。
  • 校基本素養:涵養質樸堅毅的品格、全球視野與跨文化理解。
  • 校核心能力:整合學術研究、專業技能與公民實踐,回應時代需求。

📚 課程概述

本課程為大學部通識課程,介紹中國大陸研究的入門知識,協助學生掌握中國大陸的基本形勢、發展趨勢及對台灣的影響,並為後續進階研究奠定基礎。
The knowledge of this course will support advanced study on Mainland China, covering party history, ideological evolution, governance, cross-strait relations,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s,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s.

🎯 教學目標

  1. 認識與理解多元文化,形成國際視野。
  2. 關懷與省思當代社會議題,深化公民責任。

教學目標內涵

課程橫跨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三個層面,梳理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關鍵進程,以及台美中三邊互動對台灣的深遠影響。課程結合理論講述與案例剖析,引導學生以學術視角評估兩岸互動,避免僅依賴媒體敘事。

🧭 授課與學習主題

課程涵蓋中共黨史、馬列主義與毛澤東思想、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外交政策、軍事戰略、台美中三邊關係、社會結構與變遷、社會問題、國營企業改革、經濟制度與財政、教育與文化發展等議題。
Topics also explore the “China model” debate, agricultural and enterprise reforms, civil society development, social security restructuring,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the post-reform global economic footprint including cross-strait investment patterns.

🌟 課程能力

  • 國際視野與多元文化 (Global vision and multicultural awareness)
  • 社會關懷與公民責任 (Social concern and civic responsibility)

🎓 通識教育理念與目標

理念

本校通識課程提供學生廣博的知識基礎,厚植跨域整合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的核心素養。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builds a broad knowledge base, strengthen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prepares students for lifelong learning.

目標

  1. 認識與理解多元文化 (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diverse cultures)
  2. 關懷與省思當代社會議題 (To care about and reflect on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3. 具備科學素養與資訊應用的能力 (To develop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IT application skills)
  4. 增進語言溝通與表達的能力 (To enhanc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ion skills)

特色

  1. 開設富涵中華文化課程,華岡博物館營造人文學習環境。
  2. 通識課程師資齊備,聚焦跨域整合。
  3. 提供多元選修模組與跨院合作課程。
  4. 教師自編教材,貼合最新研究與教學需求。

🧰 授課方式

  1. 理論講授
  2. 講義討論
  3. 作業實作
  4. 口頭報告

📊 評量方式與核心能力對應

評量項目比例科際整合研究訓練國家發展理論理解全球視野與在地體認兩岸研究能力實務工作應用
Oral & PPT40%10%10%0%50%30%
期末專題30%10%0%10%50%30%
課堂參與15%20%0%0%50%30%
出席紀錄15%20%0%0%50%30%

本介面為核心能力對應參考,實際成績以各項評量獲得分數為準。

📘 上課用書

師生應遵守智慧財產權觀念,不得不法影印、下載或散布。

  • 吳國光(編),《國家、市場與社會》,牛津。
  • 周雪光(編),《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桂冠。
  • 李少民(著),《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桂冠。
  • 李少民(編),《中國大陸的社會、政治、經濟》,桂冠。
  • 《社會發展報告》,中國社科院。
  • 胡安鋼,《中國地區發展報告》,致良。

📖 參考書目與資料來源

  • Justin Yifu Lin, The China Miracl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Economic Reform.
  • Yasheng Huang, Capit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State.
  • Juan Wang, Governing China’s Peasantry: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Rural Tax Reform in the Post-Mao Era.
  • You-tien Hsing, The Great Urban Transformation: Politics of Land and Property in China.
  • Di Lu, Health Care in China: A Visual Record of Civilization.
  • Judith Banister, Ageing China: Changes and Challenges.
  • 《中共研究報告:國情報告》;《中國統計摘要》(國家統計局)。
  • 中國網上數據資料中心 (ACMR):http://www.acmr.com.cn/
  • 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
  • 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
  • 主計處第三局:http://www.dgbasey.gov.tw/dgbas03/bs8/index.htm
  • 會議文件與新聞剪報資料庫。
  • 重要期刊:Asian SurveyChina QuarterlyIssues & Studies、《中共研究》、《中國大陸研究》、《東亞季刊》等。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 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2. 消除飢餓,達成糧食安全,改善營養及促進永續農業
  3. 確保健康及促進各年齡層的福祉
  4.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以及高品質的教育,提倡終身學習
  5. 實現性別平等,賦予婦女權力
  6. 確保所有人享有水資源與衛生並永續管理
  7. 取得負擔得起且可靠的永續能源
  8. 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與良好就業
  9. 建立具有韌性的基礎建設並加速創新
  10. 減少國內及國際間不平等
  11. 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12. 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
  13. 採取緊急措施以因應氣候變遷及其影響
  14. 保育並永續利用海洋與海洋資源
  15. 保護並促進陸域生態系統的永續利用
  16. 促進和平且包容的社會並建立負責治理
  17. 強化永續發展執行方法與全球夥伴關係

🔑 UCAN 關鍵能力

  • 溝通表達
  • 團隊合作
  • 創新
  • 資訊科技應用

✅ 課程需求與學習提醒

  • 評量項目含期末專題與口頭簡報,課堂將進行 ZUVIO 線上回饋。
  • 核心標章:社會通識 CEB4: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
  • 課程需參與正式考試並完成線上作業,請預留研讀與資料蒐集時間。
姚蕴慧 (Grace Yao)
姚蕴慧 (Grace Yao)
副教授

專長於比較社會政策、全球化與新興社會運動研究,聚焦社會創新與公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