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與政策
性別與政策
National Development & Gender Studies | 必修課程 | 授課語言:中文
🌏 發展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the global community.
🏛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we inherit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bsorb global essences, pursue advanced scholarship,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serv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 教育目標與核心素養
- 校教育目標:培育具人文底蘊與社會責任的現代公民。
- 校基本素養:養成質樸堅毅品格、全球視野與跨文化理解。
- 校核心能力:整合理論研究、專業實務與公民實踐,回應永續與性別平權議題。
院級定位
- 教育目標:全球化與兩岸發展/本土與國家社會發展/公共政策與永續發展/跨領域研究與科際整合。
- 核心能力:開拓國際與兩岸視野、提升領導服務、具備外語能力、因應社會需求。
系級定位
教育目標:
- 培養具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研究訓練並理解中山思想意涵之人才。
- 以中山思想為基礎,培育具全球視野與在地體認的兩岸研究人才。
- 養成熟悉全球化、區域發展與台灣經驗的實務工作者。
核心能力:
- 獲得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研究訓練
- 理解國家發展相關理論
- 具備全球視野與在地體認
- 初步具備兩岸與性別政策研究能力
- 能運用專業知識從事實務工作
🎯 課程目標
- 獲得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研究訓練,理解性別議題的時代意義。
- 具備全球視野與在地觀點,分析性別與政策的交互影響。
- 培養將性別理論應用於公共政策的專業能力。
📚 課程概述
課程以多元女性主義與性別觀點為核心,探討性別議題的形成機制、發展歷程與政策應對。透過案例分析與批判思辨,訓練學生獨立思考當代性別議題,包括日常生活中的性別權力、性別與政策、社會結構下的性別不平等等重要議題。
Students will examine gender policies through feminist theories, evaluate policy impacts, and propose inclusive solutions for contemporary gender challenges.
🌟 課程能力對應
- 獲得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研究訓練
- 理解國家發展相關理論
- 具備全球視野與在地體認
- 初步具備研究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之能力
- 具備運用專業知識從事實務工作的能力
🧭 授課內容
課程著重於女性主義理論、性別視角下的政策分析、性別問題的成因與演變,以及各類政策的應對與實務操作。
Students discuss gender and everyday life, gender and power, and gender-sensitive policymaking to strengthen analytical and advocacy skills.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 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 消除飢餓並促進永續農業
- 確保健康與全齡福祉
- 確保有教無類、公平及高品質教育並提倡終身學習
- 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 確保水資源與衛生之永續管理
- 提供負擔得起且可靠的永續能源
- 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與就業
- 建立韌性基礎建設並加速創新
- 減少國內與國家間不平等
- 打造包容、安全、韌性、永續的城市社區
- 推動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
- 因應氣候變遷與其影響
- 保育並永續利用海洋資源
- 保護並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統
- 促進和平包容社會與有效治理
- 強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 UCAN 關鍵能力
- 溝通表達
- 人際互動
- 團隊合作
- 問題解決
🧰 授課方式
- 講授
- 學生報告
- 小組討論
📊 評量方式與能力對應
| 評量項目 | 比例 | 科際整合研究 | 中山思想意涵 | 全球視野與在地體認 | 兩岸研究能力 | 實務應用能力 |
|---|---|---|---|---|---|---|
| 課堂發言與討論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 Oral & PPT | 30% | 20% | 20% | 20% | 20% | 20% |
| 參與觀察報告 | 20% | 20% | 20% | 20% | 20% | 20% |
| 專題報告 | 30% | 20% | 20% | 20% | 20% | 20% |
此表為核心能力對應參考,實際成績以各項評量實得分數為準。
📘 上課用書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規範,不得非法影印、下載或散布。
- 顧燕翎主編(202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女書文化。
- 楊巧玲主編(2018)。《性別與教育》。學富文化。
- 劉毓秀主編(2003)。《女性、國家、照顧工作》。女書文化。
- 楊雅婷等譯(2009)。《性別與女性研究手冊》。韋伯文化。
- 刁筱華譯(1996)。《女性主義思潮》。時報文化。
- 王志弘(1994)。〈速度的性政治:穿越移動能力的性別界分〉,《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
- 王雅各(1994)。《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巨流。
- 王雅各主編(1999)。《性屬關係》系列。心理出版社。
- 台大本土心理學研究室(2001)。《本土心理學研究》16 期。
- 石之瑜、權湘(1994)。《女性主義的政治批判》。正中。
- 西蒙波娃。《第二性》。
- 邵宗瑩譯(2002)。《愛情的條件》。麥田。
- 柯淑敏(2001)。《兩性關係學》。揚智文化。
- 胡幼慧(1995)。《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巨流。
-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揚智文化。
-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
- 丁乃非(2002)。〈看/不見疊影——家務與性工作中的婢妾身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
- 林津如(2000)。〈外傭政策與女人之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
- 成露茜、熊秉純(1993)。〈婦女、外銷導向成長和國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
- 高承恕(1999)。《頭家娘》。聯經。
-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與國際婚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
- 藍佩嘉(2002)。〈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
- Abbott, Pamela & Claire Wallace (1995). 《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巨流。
- Apffel-Marglin, Frederique & Suzanne L. Simon (1999).〈女性主義東方論述與發展〉,收於《發展的迷思》。
- Giddens, Anthony (1997).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timacy. (2001 中譯《親密關係的變革》)。
- Parpart, Jane L. (1999).〈後現代主義、性別、發展〉,收於《發展的迷思》。
- Rathgeber, Eva M. (1998).〈婦女參與發展、婦女與發展、社會性別與發展〉。
- 其他延伸閱讀如備註資料中所列。
📖 參考書目
- 《性別與空間研究室通訊》系列專刊。
- 女學會(1995)。《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時報。
- 王如玄編(1999)。《女人六法》。婦權會。
- 王逢振(1995)。《女性主義》。揚智文化。
- 江淑琳譯(2002)。《後離婚的家庭》。韋伯文化。
- 何春蕤(1994)。《豪爽女人》。皇冠。
- 呂寶靜(2001)。《老人照顧》。五南。
- 沈秀華(1997)。《查某人的二二八》。玉山社。
-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巨流。
- 殷寶寧(1998)。〈公共空間中的性別正義與性壓迫〉,《城市與設計學報》4。
- 張秀亞譯(2000)。《自己的房間》。天培文化。
- 張南星譯(1989)。《女權主義》。遠流。
- 張娟芬(1998)。《姊妹「戲」牆》。聯合文學。
- 張喬婷(2000)。〈從身體慾望到身份認同〉,收於《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
- 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張老師文化。
- 畢恆達(1996)。〈已婚婦女的住宅空間體驗〉,《本土心理學研究》6。
- 陳浩譯(1992)。《同性戀》。遠流。
- 彭懷真(1998)。《婚姻與家庭》。巨流。
- 葉肅科(2000)。《一樣的婚姻,多樣的家庭》。學富。
- 劉人鵬(1998)。〈遊牧主體〉,《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9。
- 蔡文輝(1998)。《婚姻與家庭》。五南。
- 鄭美里(1997)。《女兒圈》。女書。
- 賴正哲(2000)。〈新公園作為男同志演出地景之研究〉,《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
- 藍采風(2001)。《婚姻與家庭》。幼獅。
- 馬維麟譯(1995)。《德國婦女運動史》。五南。
- 吳美雲(2001)。《識字作為一個「賦權」運動》。碩士論文。
- 羅加鈴(2002)。《她們為什麼不看病?》。碩士論文。
- 嚴海蓉(2002)。〈現代化的幻影〉,《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
- Allen, Jessie & Alan Piffer (1993). Women on the Front Lines.
- Dwyer, W. Jefferey & Raymond T. Coward (1992). Gender, Families and Elder Care.
- Fisher, Helen (2000). 《第一性》。先覺。
- Hooyman, R. Nancy & Judith Gonyea (1995).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Family Care.
- Magezis, Joy (2000). 《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女書。
- Mies, Maria (1986). “What’s Feminism?”、 “Colonization and Housewifization”.
- Mort, Frank (1996). 《消費文化》。南京大學出版社。
- Rogers, Barbara (1989). The Domestication of Women.
- Russell, Bertrand(1996)。《婚姻革命》。遠流。
- Schofield, Hilary et al. (1998). Family Caregivers.
- Third World Women’s Perspective. Globalization, Gender and Work.
- Twigg, Julia & Karl Atkin (1994). Carers Perceived.
- United Nations (1999). World Survey on the Role of Women in Development.
- Weisman, Leslie Kanes (1992). Discrimination by Design.
- Wolf, Naomi (1991). 《美貌的神話》。自立。
- Wrangham, Richard & Dale Peterson (1999). 《雄性暴力》。胡桃木。
✅ 課程需求
- 課堂報告與期末報告為必做項目,須準備簡潔 PPT。
- 課前完成指定閱讀,隨時接受提問並參與討論。
- 建議建立閱讀筆記與觀察紀錄,匯整為期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