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理論與國家發展

全球化理論與國家發展

National Development & Mainland China Studies | 必修課程 | 授課語言:中文

🌏 發展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the global community.

🏛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we inherit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bsorb global essences, pursue advanced scholarship,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serv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 教育目標與核心素養

  • 校教育目標:培養具人文底蘊與社會責任的現代公民。
  • 校基本素養:養成質樸堅毅品格、全球視野與跨文化理解。
  • 校核心能力:整合理論研究、專業實務與公民實踐,回應時代需求。

院級定位

  • 教育目標

    1. 全球化與兩岸發展
    2. 著眼本土與國家社會發展
    3. 公共政策與永續發展
    4. 跨領域研究與科際整合
  • 核心能力

    1. 開拓國際與兩岸視野
    2. 提升領導服務能力
    3. 具備外語應用能力
    4. 因應社會需求的策略力

系級定位

  • 教育目標

    1. 培養具社會科學科際研究訓練,理解中山思想時代意義之人才。
    2. 以中山思想為基礎,具全球視野與在地體認,能從事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研究。
    3. 培育熟悉全球化、區域發展與台灣經驗的實務工作人才。
  • 核心能力

    • 獲得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研究訓練
    • 理解國家發展相關理論
    • 具備全球視野與在地體認
    • 初步具備研究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能力
    • 能運用專業知識投入實務工作

🎯 課程目標

  1. 國家發展研究:深入理解現代化、依賴、世界體系、發展型國家等理論並進行批判對話。
  2. 全球化研究:探討全球化與反全球化、區域整合、國際政治經濟學與霸權理論。
  3. 兩岸發展實例:從儒家文化與東亞發展、雁行理論、中山思想視角,剖析台灣與中國的發展模式與互動。

📚 課程概述

本課程為國家發展組必修,旨在協助學生掌握發展理論脈絡,理解全球化與全球治理的多元面向,並能應用於兩岸與國際的情勢分析。透過理論縱深與比較案例,學生將理解戰後國家在國家與市場、依賴與自主、穩定與進步間的抉擇,面對全球化趨勢帶來的挑戰與機會,思考如何在本土文化與全球流動間取得平衡。

🌟 課程能力對應

  • 獲得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研究訓練
  • 具有國家發展理論之理解能力
  • 具有全球視野與在地體認之能力
  • 初步具備研究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之能力
  • 具有運用專業知識從事實務工作之能力

🧭 授課內容

課程聚焦發展理論、國家與市場關係、依賴與自主、發展型國家、儒家文化與東亞經驗、全球化與區域整合、國際政治經濟學與霸權理論,以及台灣與中國發展模式比較。
Topics include development theories, state versus market dynamics, dependency theory,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Confucianism and East Asian development, globaliz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IPE and hegemony, plus cross-Strait development trajectories.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 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2. 消除飢餓並促進永續農業
  3. 確保健康與全齡福祉
  4. 提供高品質教育並倡導終身學習
  5. 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6. 確保水資源與衛生之永續管理
  7. 提供負擔得起且永續的能源
  8. 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與就業
  9. 建立韌性基礎建設並加速創新
  10. 減少國內與國家間不平等
  11. 打造包容、安全、韌性、永續的城市
  12. 推動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
  13. 因應氣候變遷與其影響
  14. 保育並永續利用海洋資源
  15. 保護並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統
  16. 促進和平包容社會與有效治理
  17. 強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 UCAN 關鍵能力

  • 溝通表達
  • 團隊合作
  • 問題解決
  • 創新
  • 資訊科技應用

🧰 授課方式

  • 課堂講授
  • 學生報告
  • 小組討論

📊 評量方式與能力對應

評量項目比例科際整合研究國家發展理論全球視野與在地體認兩岸研究能力實務應用能力
期中測驗25%20%20%20%20%20%
期末專題25%20%20%20%20%20%
Oral & PPT20%20%20%20%20%20%
課堂表現20%20%20%20%20%20%
出席紀錄10%20%20%20%20%20%

本表為核心能力對應參考,實際成績以各評量項目實得分數為準。

📘 上課用書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規範,不得非法影印、下載或散布。

國家發展研究

  • 龐建國(1993)。《國家發展理論—兼論台灣發展經驗》。巨流。
  • 蕭新煌編(1985)。《低度發展與發展:發展社會學選讀》。巨流。
  • 許寶強、汪暉選編(1999)。《發展的迷思》。牛津大學出版社。
  •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 www.rafi.org
  • Third World Network — www.twnside.org
  • 聯合國發展總署 — www.undp.org
  • Institute for Development Studies, UK — www.ids.ac.uk

東亞研究與發展型國家

  • 黃光國(1988)。《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巨流。
  • 羅金義、王章偉編(1997)。《奇蹟背後—解構東亞現代化》。牛津。
  • 宋鎮照(2003)。《發展政治經濟學—理論與實踐》。五南。

全球化與反全球化

  • Rodrik, Dani (2012). The Globalization Paradox: Democrac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Economy.
  • 朱雲漢(2022)。《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天下。
  • Stephen D. King(2018)。《大退潮:全球化的終結與歷史的回歸》。寶鼎。

兩岸當前發展

  • 李宗榮、林宗弘主編(2017)。《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中研院社會所。
  • 謝宏仁(2013)。《發展研究的終結:21世紀大國崛起後的世界圖像》。五南。
  • 周陽山、龐建國、鄭通濤(2022)。《從實業計畫到一帶一路》。三民。

📖 參考書目

  • Lerner, Daniel (1958). The Passing of Traditional Society.
  • O’Donnell, Guillermo (1973). Modernization and Bureaucratic-Authoritarianism.
  • Pye, Lucian W. (1966). Aspect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 Giddens, Anthony (1971). Capitalism and Modern Social Theory.
  • Lipset, Martin S. 著,張明貴譯(1994)。《政治人》。桂冠。
  • Moore, Barrington Jr. 著,拓夫譯(1991)。《民主與獨裁的社會起源》。桂冠。
  • Huntington, Samuel P. 著,江炳倫等譯(1981)。《轉變中社會的政治秩序》。黎明。
  • 陸先恆(1988)。《世界體系與資本主義—華勒斯坦與布賀岱的評介》。巨流。
  • 杜念中、楊君實編(1989)。《儒家倫理與經濟發展》。允晨。
  • Evans, Peter B. (ed.). Bring the State Back In.
  • Giddens, Anthony(2001)。《失控的世界》。時報。
  • Ellwood, Wayne (2002). The No-Nonsense Guide to Globalization.
  • Bauman, Zygmunt 著,張君玫譯(2001)。《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群學。
  • Beck, Ulrich 著,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台灣商務。
  • 思想編委會(2017)。《全民基本收入專輯》。聯經。
  • 許瑞宋譯(2017)。《基本收入》。衛城。
  • 何清漣、程曉農(2017)。《中國:潰而不崩》。八旗文化。
  • 王義桅(2016)。《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中華書局。

✅ 課程需求

  • 手機靜音並準時上課。
  • 上課 10 分鐘內請於 ZUVIO 系統完成點名(帳號 *****@ulive.pccu.edu.tw,密碼 123)。
  • 無法到課者請同步於 Microsoft Teams 線上參與,進入時關閉麥克風,討論時再開啟。
  • 每位同學需進行 3–4 次課堂報告並準備精簡 PPT。
  • 課前需閱讀教材,隨時接受提問與討論。
  • 期末需繳交 5,000 字小論文,主題需與課程相關。
姚蕴慧 (Grace Yao)
姚蕴慧 (Grace Yao)
副教授

專長於比較社會政策、全球化與新興社會運動研究,聚焦社會創新與公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