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與新興社會運動

全球化與新興社會運動

National Development & Social Movements | 必修課程 | 授課語言:中文

🌏 發展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the global community.

🏛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we inherit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bsorb global essences, pursue advanced scholarship,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serv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 教育目標與核心素養

  • 校教育目標:培養具人文素養與社會責任的現代公民。
  • 校基本素養:養成質樸堅毅性格、全球視野與跨文化理解。
  • 校核心能力:整合理論與實務,回應社會變遷與公共議題。

院級定位

  • 教育目標

    1. 全球化與兩岸發展
    2. 著眼本土與國家社會發展
    3. 公共政策與永續發展
    4. 跨領域研究與科際整合
  • 核心能力:開拓國際與兩岸視野;提升領導服務能力;具備外語溝通力;因應社會需求之策略力。

系級定位

  • 教育目標

    • 培育具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研究訓練,能體會中山思想時代意義之人才。
    • 以中山思想為基礎,養成具全球視野與在地體認、專長於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之人才。
    • 形成熟悉全球化、區域發展與台灣經驗的實務專才。
  • 核心能力

    • 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研究訓練
    • 國家發展理論理解
    • 全球視野與在地體認
    • 兩岸關係研究能力
    • 專業知識應用於實務

🎯 課程目標

  • 強化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研究能力與中山思想意涵之理解。
  • 建立全球視野與在地觀點,剖析新興社會運動的成因與策略。
  • 將專業知識運用於公共議題與行動實務。

📚 課程概述

課程探討社會運動的起源、發展、類型與本質,聚焦全球化進程下的新興社會運動脈絡。透過個案研究、運動策略分析與實務參訪,理解社運如何回應全球資本流動、數位治理與跨國議題。課程亦邀請社運實務者分享經驗,讓學生接軌第一線行動。
Students analyze the emergence, dynamics, and meanings of new social movements in the global arena, engaging with practitioners to bridge theory and practice.

🌟 課程能力對應

  • 獲得社會科學科際整合研究訓練
  • 理解國家發展相關理論
  • 具有全球視野與在地體認之能力
  • 初步具備研究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之能力
  • 具有運用專業知識從事實務工作的能力

🧭 授課內容

  • 社會運動理論與經典案例
  • 全球化趨勢與新興社運的成因、議題與策略
  • 社運網絡、媒介運用與跨國合作模式
  • 台灣與東亞的社會運動實務觀察
  • 專題講座與社運組織參訪
    The course assists students in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challenges, meanings, and future of new social movements in a global context, strengthening research, discussion, and reporting skills.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 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2. 消除飢餓並促進永續農業
  3. 確保健康與全齡福祉
  4. 確保高品質教育並提倡終身學習
  5. 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6. 確保水資源與衛生之永續管理
  7. 提供負擔得起且可靠的永續能源
  8. 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與就業
  9. 建立韌性基礎建設並加速創新
  10. 減少國內與國家間不平等
  11. 打造包容、安全、韌性、永續的城市
  12. 推動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
  13. 因應氣候變遷與其影響
  14. 保育並永續利用海洋資源
  15. 保護並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統
  16. 促進和平包容社會與有效治理
  17. 強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 UCAN 關鍵能力

  • 持續學習
  • 問題解決
  • 創新

🧰 授課方式

  • 講授
  • 學生報告
  • 問題導向討論
  • 專題研討與田野參訪

📊 評量方式與能力對應

評量項目比例科際整合研究中山思想意涵全球視野與在地體認兩岸研究能力實務應用能力
課堂發言與討論30%20%20%20%20%20%
Oral & PPT30%20%20%20%20%20%
出席紀錄10%20%20%20%20%20%
期末報告30%20%20%20%20%20%

以上比例為核心能力對應參考,實際成績依各項評量實得分計算。

📘 上課用書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規範,不得非法影印、下載或散布。

  • 何明修(2023)。《社會運動與臺灣社會》。三民。
  • Donatella della Porta / Mario Diani 著,苗延威譯(2002)。《社會運動概論》。巨流。

📖 參考書目

  • Buechler, Steven M. (1995). “New Social Movement Theories.”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36(3): 441–464.
  • Dahl, Robert A. (ed.) (1966). Political Opposition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Yale University Press.
  • Onmen, T. K. (1996). Social Movements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Falmer Press.
  • Tilly, Charles (1978). From Mobilization to Revolution. Addison-Wesley.
  • Wilson, John (1973). Introduction to Social Movements. BasicBooks.
  • 王康睦(2001)。《非暴力的方法與實例》。前衛。
  • 王雅各(1999)。《台灣婦女解放運動史》。巨流。
  • 江蓋世(2001)。《非暴力的理論與實踐》。前衛。
  • 何明修(2001)。〈台灣環境運動的開端〉。《台灣社會學》2。
  • 何榮幸(2001)。《學運世代》。時報。
  • 李長貴(1987)。《社會運動學》。水牛。
  • 李長貴(1992)。《激進社會運動》。理論與政策。
  • 林如森(2006)。〈社會運動過程中的認同、共識動員與傳播策略〉。《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4。
  • 林嘉誠(1992)。《社會變遷與社會運動》。黎明。
  • 林鶴玲、鄭陸霖(2001)。〈社運在網際網路上的展現〉。《台灣社會學》12。
  • 范珍輝、黃維憲等(1998)。《社會運動》。空中大學。
  • 徐光正、宋文里合編(1990)。《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巨流。
  • 馬維麟譯(1995)。《德國婦女運動史》。五南。
  • 張茂桂(1994)。《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業強。
  • 張茂桂、鄭永年主編(2003)。《兩岸社會運動分析》。新自然主義。
  • 莊雅仲(2002)。〈集體行動、社會福利與文化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7。
  • 陳信行(2004)。〈我的野百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4。
  • 陳信宏譯,Peter Ackerman & Jack Duvall 著(2003)。《非暴力抗爭》。究竟。
  • 趙彥寧(2006)。〈情感政治與另類正義〉。《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16。
  • 趙雅麗(2001)。〈民進黨社會運動的語藝批評〉。《新聞學研究》68。
  • 蔡英文譯(1989)。《群眾的反叛》。遠流。
  • 衛民(1993)。《工會組織與勞工運動》。空中大學。
  • 鄧丕雲(1993)。《八○年代台灣學生運動史》。前衛。
  • 蕭新煌(2004)。〈台灣的非政府組織、民主轉型與民主治理〉。《台灣民主季刊》1(1)。
  • 蕭新煌、林國明主編(2001)。《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厚生基金會。
  • 吳介民譯,赫緒曼著(2013)。《反動的修辭》。左岸。
  • 吳介民、范雲、顧爾德等(2010)。《1990-2010 秩序繽紛的年代》。左岸。
  • 何明修、林秀杏主編(2011)。《社會運動的年代》。群學。
  • 何明修(2019)。《為什麼要佔領街頭?》。左岸。

✅ 課程需求

  • 每週指定專人報告,需以 PPT 呈現,重點凝練並吸引聽眾。
  • 報告前一週將主題、綱要與參考資料寄給授課教師,以便上傳課程平台。
  • 期末提交 5,000 字研究報告,聚焦近十年新興社會運動,並進行口頭簡報。
  • 鼓勵透過田野觀察、訪談與資料蒐集,強化實證分析。
姚蕴慧 (Grace Yao)
姚蕴慧 (Grace Yao)
副教授

專長於比較社會政策、全球化與新興社會運動研究,聚焦社會創新與公民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