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通識︰社會問題與適應

社會通識︰社會問題與適應

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 通識教育課程 | 授課語言:中文

🌏 發展願景

傳揚中華文化,促進跨領域創新,與時精進,邁向國際。
It is our objective to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enhance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seek constant advancement, and embrace the global community.

🏛 辦學宗旨

秉承質樸堅毅校訓,承東西之道統,集中外之精華,研究高深學術,培養專業人才,服務社會,致力中華文化之發揚,促進國家發展。
Based on our motto—“Temperament, Simplicity, Strength, and Tenacity,” we inherit the merits of the East and the West, absorb the essence of global cultures, pursue advanced scholarship,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serve society, promote Chinese culture, and support national development.

🎓 教育目標與核心素養

  • 校教育目標:培養具人文底蘊與社會責任的現代公民。
  • 校基本素養:形塑質樸堅毅品格、全球視野與跨文化理解。
  • 校核心能力:整合理論實務與公民行動,回應社會變遷。

🎓 通識教育理念與目標

理念

本校通識課程協助學生建立廣博知識基礎,培養跨域整合能力,奠定終身學習之核心素養。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vides a broad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strengthen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prepares students for lifelong learning.

目標

  1. 認識與理解多元文化 (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diverse cultures)
  2. 關懷與省思當代社會議題 (To care about and reflect on contemporary social issues)
  3. 具備科學素養與資訊應用的能力 (To develop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skills)
  4. 增進語言溝通與表達的能力 (To enhanc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expression skills)

特色

  1. 開設富涵中華文化課程,並由華岡博物館營造人文學習環境。
  2. 通識課程師資齊備,深化跨域整合。
  3. 提供多元課程選項,涵蓋人文、社會與科技。
  4. 教師自編教材,貼合最新研究與教學需求。

🎯 教學目標

  1. 增進對家庭、社會變遷與各類議題的理解。
  2. 培養對社會與生活環境的關懷與行動意識。
  3. 建立獨立思考與分析社會現況的能力。
    Enhance sociological literacy, nurture awareness of social problems, and strengthen independent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issues.

📚 課程概述

課程自社會人文視角出發,引導學生認識個人、家庭、環境與社會變遷之間的關聯。透過案例與統計資料的分析,訓練學生檢視社會現象,深化對生活環境的理解與關懷,提升社會適應力。
This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examines social issues related to individuals, families, environment,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encouraging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informed action.

🌟 課程能力對應

  • 藝術品味與人文涵養
  • 國際視野與多元文化
  • 社會關懷與公民責任
  • 邏輯思維與運算能力

🧭 授課內容

課程透過教學互動與分組研討,協助學生理解自我發展、人際關係與社會群體的互動,並聚焦台灣當前社會問題的實證分析與政策解讀。
The course explores personal development, interpersonal dynamics, and contemporary social problems through seminars and comparative policy perspectives.

🌍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SDGs)

  1. 消除各地一切形式的貧窮
  2. 消除飢餓並促進永續農業
  3. 確保健康與全齡福祉
  4. 確保公平與高品質教育並提倡終身學習
  5. 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
  6. 確保水資源與衛生之永續管理
  7. 提供負擔得起且可靠的永續能源
  8. 促進包容且永續的經濟成長與就業
  9. 建立韌性基礎建設並加速創新
  10. 減少國內與國家間不平等
  11. 打造包容、安全、韌性、永續的城市社區
  12. 確保永續消費與生產模式
  13. 因應氣候變遷與其影響
  14. 保育並永續利用海洋資源
  15. 保護並永續利用陸域生態系統
  16. 促進和平包容社會與有效治理
  17. 強化永續發展全球夥伴關係

🔑 UCAN 關鍵能力

  • 溝通表達
  • 人際互動
  • 團隊合作
  • 問題解決
  • 創新

🧰 授課方式

  • 講授
  • 討論
  • 分組報告

本課程融入生命教育主題,課前透過 ZUVIO 進行反思與提問。期中前聚焦自我與群體,並規劃講者分享;期中後轉入社會問題與政策思辨,安排實務講者擴展視野,最終以意識形態與基本收入議題引導整合性分析。

📊 評量方式與能力對應

評量項目比例藝術品味與人文涵養國際視野與多元文化社會關懷與公民責任創新思維與資訊應用
期中測驗25%20%30%50%0%
期末測驗30%0%20%80%0%
分組報告(口頭與書面)25%20%10%50%20%
出席紀錄10%0%0%100%0%
課堂發言與討論10%20%20%40%20%

表格為核心能力參考對應,實際成績以各評量項目實得分數為準。

📘 上課用書

請遵守智慧財產權規範,不得非法影印、下載或散布。

  1. 陳志柔、林國明(2021)。《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巨流。
  2. 郭靜晃等(2007)。《社會問題與適應》。揚智文化。

📖 參考書目

  • Touraine, Alain 著,狄玉明、李平漚譯(2003)。《我們能否共同生存?》。商務印書館。
  •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群學。
  • 大前研一(2006)。《M 型社會》。商周。
  • Robert D. Putnam 著,李宗義等譯(2016)。《階級世代》。衛城。
  • 林宗弘等(2011)。《崩世代》。群學。
  • 藍佩嘉(2008)。《跨國灰姑娘》。行人。
  • 李明政(1998)。《意識型態與社會政策》。洪葉。
  • 唐文慧、王宏仁(1994)。《社會福利理論》。巨流。
  • 李欽湧(1994)。《社會政策分析》。巨流。
  • Anthony Giddens 著,鄭武國譯(1999)。《第三條路》。聯經。
  • Anthony Giddens 著,李惠斌等譯(2000)。《超越左派右派》。聯經。
  • Anthony Giddens 著,許家豪譯(2002)。《第三條路及其批評》。聯經。
  • Donatella della Porta / Mario Diani 著,苗延威譯(2002)。《社會運動概論》。
  • 蕭新煌、官有垣主編(2009)。《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巨流。
  • 黃克先等譯(2008)。《社會資本》。巨流。
  • 楊弘任(2007)。《社區如何動起來》。左岸。
  • 李宗榮、林宗弘主編(2017)。《未竟的奇蹟》。中研院社會所。
  • 思想編委會(2017)。《全民基本收入專輯》。聯經。
  • 許瑞宋譯(2017)。《基本收入》。衛城。
  • 謝宏仁(2013)。《發展研究的終結》。五南。
  • Dani Rodrik 著,陳信宏譯(2016)。《全球化矛盾》。衛城。
  • David Held 等著,沈宗瑞等譯(2001)。《全球化大轉變》。韋伯文化。

✅ 課程需求

  • 分組報告(全班分七組,需繳交口頭與書面成果)。
  • 期中考試與期末考試。
  • 分組討論題綱涵蓋:
    1. 民族與族群關係問題
    2. 社會階層問題
    3. 貧窮問題
    4. 失業問題
    5. 第三部門(NGO/NPO)發展與案例
    6. 人口與高齡化問題
    7. 全球化問題
  • 每組需於報告前一週寄送主題、研究方法、章節大綱、參考書目、組員名單與分工予授課教師,俾利課程平台公告。
  • 報告時需提供紙本大綱與資料,並以專業 PowerPoint 進行 30–40 分鐘簡報,接受全班與教師質詢。
  • 書面報告須符合學術規格並附採訪、統計或田野資料,全文不少於 5,000 字(含封面與組員分工),於期末考前繳交。
  • PPT 檔案請於期末前上傳,並建立個人反思筆記以強化知識統整。
姚蕴慧 (Grace Yao)
姚蕴慧 (Grace Yao)
副教授

專長於比較社會政策、全球化與新興社會運動研究,聚焦社會創新與公民參與。